豸山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郊、沱水与冯水交汇聚成的潇水河傍,峭壁如削,灵气突现。二水吻一山,一山伴二水,其突起之貌,仿如一只独角兽,伏潇水旁,守护着城东,取名“豸山”。当地人解释,豸是古老传说中的一种异兽,一种灵神,一种能辨事非的公正威严化身。“山形好似龙回首,石
势堪称象作俦。”“无须着意寻佳景,自有奇峰向我生。”。豸山巅凌云塔建于同治
八年(1869)。邑绅唐为煌等人倡修宝塔于豸山之巅“以镇文运”,又叫"文塔",筑石为基,后“惜功之未竞”。光绪四年(1878),清末抗法名将王德榜捐资再修,当年竣工,一九九四年再次修复。凌云塔砖石结构楼阁式建筑,塔八角七级,高二十一米,八方四门,俊俏挺秀,塔内每层皆
中空穹顶,不能攀援。集佛教、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于一体。塔外形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,斗拱、出檐、起翘为中国建筑特点;塔内部中空穹窿顶曲线流畅,属西方建筑手法、伊斯兰建筑风格。此塔可谓中西和壁,有专家称豸山为全国独有"四教合一"圣地。凌云塔高距峭壁之上,位于县城制高点,登临远眺,县城全貌尽在眼底,是重九登高最佳去处。清代有诗赞:“天造奇峰境最幽,睛光倒影漾江流......两河到此岩横峭,胜景悠然万古留。”一九九六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豸山寺,则依山势建于山中,镶嵌在山体里,令人叫绝,“巧夺天工
何为人工之培”妙也。寺始建于一五七六年,民间相传一达摩大师,云游于此,见其山、其水、其地理奇特,一生耗巨资建寺。其时信徒众、香火盛,二年主持后,不知去向。明代旅游家徐霞客也曾此游历,与寺中高僧相投相缘,从旦至暮促膝畅谈,并在附近浪石寺宿营一晚,留有诗文。豸山寺已毁“*”之中。
豸山凌云塔。
。